推薦的資源共 6 筆,這是第 1 頁

日治時期的經濟與社會

*日治時期的經濟與社會 了解日治時期臺灣產業的發展情形,並探索臺灣社會制度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。

 來源網站:教育大市集

加工出口區的轉型歷程

三十多年來,國際經濟情勢丕變,國內政經環境亦多所變遷,加工出口區的產業結構與資本結構已明顯在此變遷下,有所調整(如下圖),茲將加工出口區的發展,分成以下四個階段分別說明:出口導向工業化時期(1965-1973年)出口擴張高峰期時期(1974-1985年)勞力密集產業外移時期(1986-1994年)竹科附庸化時期(1995-2001年)

 來源網站:教育大市集

農業重建時期(1945-1953)

1949-1953年,是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奠定基礎的時期。台灣農業,因戰時遭到破壞,田園荒廢,台灣原有的化學肥料生產停頓,又因海上交通受阻進口困難,戰後農業生產一落千丈,糧食缺乏,加上當時國民黨政府來台的軍民約200萬人,致使台灣的人口急劇增加,為滿足軍糧民食,必須加速恢復生產,因此,這一時期台灣農業發展即以生產設施的重建及加強增產為其特點。1948年以後,由於來自中國共產黨及內外情勢的壓力,才迫使...

 來源網站:教育大市集

製造業的興起

臺灣的工業在日治時期,已有初步的發展。臺灣光復後,政府為了工業的發展,更是依據時間的不同,制定適合臺灣工業發展的各種經濟建設計畫。民國六十年,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,宣布推動「十大建設」。當時在高雄港設置鍊鋼廠,中國鋼鐵於是成立。鍊鋼所使用的原料,大多經由國外輸入。這些原料必須經過千里跋涉,才能來到高雄港,為了降低成本,於是建立屬於高雄港的專用船隊,也可確保鋼鐵原料的源源不絕。中國鋼鐵成立後,想要達...

 來源網站:教育大市集

今日的加工出口區

民國55年高雄加工出口區建立之後,不僅是我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,也是全世界加工出口區的首創,為一兼具自由貿易區與工業區兩者之長的綜合體,成立後獲得國內外業者熱烈迴響,申請投資者不斷。民國60年,高雄楠梓及台中加工出口區也陸續建立。近年來,因為勞工、土地成本日益上升,政府積極推動加工出口區轉型,以倉儲轉運專區、軟體科技園區、空運物流園區為發展方向。

 來源網站:教育大市集

農業衰退時期(1968-1980)

1968年至1980年稱之為台灣農業的衰退時期,也就是農工發展不平衡的時期。這一時期是台灣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時期,由於非農業部門快速發展,農業嚴重衰退,農業經營從專業轉變為兼業生產,甚至成為副業生產,這種現象有人稱之為「週末農業」。政府為了解決當時困難,提出很多對策,像是1972年宣布「加速農村建設九大重要措施」,1973年設置「糧食平準基金實施保證價格計畫收購稻穀」,1975年頒行「農業發...

 來源網站:教育大市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