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國作曲家德布西(1862-1918)是印象樂派的創始先驅,他最初以《牧神的午後前奏曲》擄獲聽眾的心,曲中如夢般的矇朧音響效果是他一向的招牌特色,他以描繪瞬間的光影和印象,跳脫具體外觀形式的束縛,創造出難以言喻的獨特美感,常令聽者如癡如醉。此外他也在旅途中受東方音樂影響,將五聲音階融入創作,樂曲因此散發一股神秘的魅力。 德布西對美食和衣著特別講究,生活中許多方面都可見他的藝術才華,而他豐富不羈的感...
來源網站:外部資源網站
格奧爾格·弗里德里希·韓德爾(德語:Georg Friedrich Händel,1685年2月23日-1759年4月14日),巴洛克音樂(Italian Baroque)的作曲家,出生於德國,後來定居並入籍英國,他的名字亦改為英語化的喬治·腓特烈·韓德爾(英語:George Frideric Handel)。韓德爾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,幾乎一生的青春都投注在英國,一生創作了大約41部歌劇,5首頌歌...
來源網站:外部資源網站
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(1833-1897),是古典音樂浪漫樂派中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。他一生致力於延續自巴赫、貝多芬以降的音樂傳統,卻也因此和同時代主張創新求變的其他作曲家產生區隔(如華格納),甚至成為壁壘分明的兩個派系,也讓19世紀末的古典音樂世界,增添了許多話題與趣味。 布拉姆斯視貝多芬為音樂偶像,創作中不時想要與前輩來作呼應與比較。他一直認為自己在交響曲的創作上達不到貝多芬的水準,竟花了21年的...
來源網站:外部資源網站
莫札特在世時與薩里耶里的瑜亮情節與「明爭暗鬥」,多年以來早已成為古典樂壇的老生常談,甚至有傳言稱薩里耶里謀殺了莫札特。熟悉電影《阿瑪迪斯》的樂友們,對兩人在片中多為虛構,但栩栩如生的鬥智鬥法場景,想必
來源網站:外部資源網站